赴澳留学民情风俗简述

美嘉-陈华

资深留学专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先后成立了十多个澳大利亚研究机构,对这个南太平洋上的新兴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内容涉及地理、历史、社会、文化、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等领域。但由于种种原因,对澳大利亚性格的专题研究尚不多见。


美嘉导师就结合澳大利亚英语的特点和澳大利亚民歌“WaltzingMatilda”的内容[13]105-107对澳民族性格作过初步探讨,但只触及皮毛,很不深入。下面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


二、澳大利亚性格的地位问题


数十年前,文学园地里有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但没有澳大利亚文学,文学史家只把澳大利亚文学划为英国文学的一个分支。至于澳大利亚民族性格,就更没有独立存在的地位了。自从1973年澳大利亚小说家帕特里克?怀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英、美开始在高校开设澳大利亚文学课程,对澳文学的成就和特点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承认其独立的地位。然而澳大利亚民族性格的地位依然受到质疑,更未引起世人的重视。


笔者认为,澳大利亚性格不仅存在,而且在许多方面比美国性格更鲜明、更有特色。


遗传学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取决于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前者是遗传基因,后者是生长环境,民族性格同样如此。澳大利亚和美国一样,发端于英国殖民,其生理基因是英国的,文化归属是西方的,因而无论是澳大利亚人还是美国人,除肤色外表相同外,其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雷同。这是他们源于同宗文化的共性,是东方文化难以取代的。


三、澳大利亚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着名法国作家和政治家DeTocqueville(1805-59)曾说过:“从幼年可以看到整个人的一生,民族的发展同样如此。民族的起源要在该民族身上留下烙印,伴其诞生、促其成长的环境将对其整个一生产生影响。”[6]x这与中国人“从小看大”的观点不谋而合,强调幼年对人生的重要作用。澳大利亚历史学家Russel Ward又说:“要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性格——笔者),明智之举是了解它诞生和成长过程中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殊因素。”[5]2要认识澳大利亚民族性格,就必须探究该民族产生的背景和成长的环境。


历史学家一致认为[3]51-69,[4]31-60,[5]23-25,澳大利亚是十八世纪英国资本主义早期混乱的社会、严厉的法律和罪犯流放制度、以及美国独立等因素的综合产物。请看下列史实:


1、“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社会问题严重,“圈地运动”中丧失了土地的农民沦为流落城市的无产者和经济危机的牺牲品。到十八世纪后期,人口失业率高达1/7,失业带来贫困,贫困导致犯罪。


2、当时英国的刑法十分严厉,规定处以绞刑的犯罪有两百多种,小偷小摸也可致十年监禁。酷刑无法解决贫困者的生存问题,更无法缓解其抗拒情绪,因而也无法遏制犯罪的增加,致使监狱爆满。除大批重犯被处死刑外,在不长的时期里有五万多罪犯被流放到美洲成为种植场主的奴隶。


3、1776年7月4日,赢得了“独立战争”的美国人宣告独立,结束了美洲作为英国罪犯流放地的百年历史。


4、继JamesCook(1728-79)1700年4月29日终发现了澳洲并将其东海岸命名为“新南威尔士”(NewSouthWales)之后,英国政府一直在探讨在这块南方大陆建立殖民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直至1786年6月,迫于罪犯太多的巨大压力,英政府指派内务大臣LordSydney(1784-89在任)向国会宣布英王的决定:接受曾随Cook航海探险并发现澳洲东海岸植物湾(Botany Bay)的植物学家Joseph Banks(1743-1820)提出的在澳洲建立罪犯流放地的议案,任命ArthurPhillip上校(1738-1814)为新南威尔士总督去澳洲开辟新的殖民地。


5、1787年5月13日,Phillip率领由十一艘海船组成的船队,装载着750名囚犯和294名押解人员连同七匹马向澳洲进发。船队于1788年1月26日登临植物湾,建立了澳洲的个英国殖民点,将其命名为Sydney。英国移民在澳洲的拓荒斗争从此开始了,因而1月26日成了今天澳大利亚的国庆日。


由此可见,英国罪犯流放是澳大利亚产生的重要背景。它向人们昭示一个强烈的反差:英国人的祖先是盎格鲁、撒克逊、朱特等古老的北欧民族,美国人的祖先是颇具文化素养、满怀希望去新大陆追寻梦想的英国清教徒,而澳大利亚人的祖先则是来自英国社会底层、因各种过失失去自由、带着镣铐和绝望充军到人迹罕至的南方孤岛的流放罪犯。


两百多年间,澳大利亚主要经历了早期的殖民和拓荒斗争、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淘金热”和以后的经济大发展,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其间的劳工运动和民族主义浪潮、1901年联邦政府的成立,两次大战的冲击和战后与的广泛交流,以及长期的性移民等.


社会环境涉及群际关系和制度运作,而自然环境则涉及人与自然的调和。归纳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澳大利亚早期环境有下列几个重要因素和突出特点:


1、移民的卑贱身份及其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痛


澳大利亚早期居民主要是流放罪犯和刑满释放者及其后代,自由移民很少。在初几十年里,澳洲实际上是英国的大监狱。从1788年到1866年的近百年间,有161,000名英国囚犯被流放至此[1]5,是前一百年流放去美洲囚犯总数的三倍多。“罪犯”一词足以表明早期移民的地位和处境。这些流放者在管教人员的监督下做各种苦役,日工作时间长达14-18小时,且随时遭到毒打。据Governor Sir George Gipps 1838年11月3日递交给英务部的报告称:仅1837年,对犯人施用的鞭刑总数为5,916,鞭挞总数为268,013,平均每刑挞45鞭,施刑罪名包括懈怠、懒惰、缺勤、逃跑、违规等[1]6。流放者即使熬到刑满释放,也绝无重返英国的希望,只能在这无边的荒原里苦苦挣扎,寻求谋生之路。他们对遗弃自己的“祖国”有强烈的怨恨情绪。


那些押送囚犯赴澳的官方人员纯属迫于使命,一有机会就会离开这块蛮荒之地“打道回府”。后来的一些自由移民一般也来自英国社会中下层,因不满现状才抱着冒险心理赴澳寻找发迹的机会,一旦目标实现,定然荣归故里,忘掉这段不愉快的经历。


总之,这块与“罪犯流放”联系在一起的南方大陆普遍为英国人所不齿,它带着屈辱的印记,给早期移民留下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伤痛。


2、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拓荒生涯


早期澳大利亚的开拓者,无论是流放罪犯,刑满释放者,抑或来此谋生的自由移民,都必须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自然环境。正如史学家A.G.L.Shaw[4]17-27描述的那样,这块离南极近、地球上存在时间长(16亿年)、人居史短(4万年)、人类探寻艰辛(历时上千年)、但发现(1606年)开发(始于1788年)晚的大陆和幅员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的美洲大不相同。它是珍稀动植物的天堂,但是一块不适人居的土地。具体讲,它与世隔绝,远离文明,其无边无际的荒原、大片的内陆沙漠、阴森可怖的丛林、糟糕的气候条件、常年频临的干旱、林火等自然灾害令人望而生畏。Shaw明确指出[4]17:早期英国移民在这里遭遇的抵抗不是来自澳洲土人,而是来自恶劣的自然环境,而这种自然环境有一种“顺者昌,逆者亡”“适者生,违者死”的神奇征服力。澳大利亚的早期移民正是在这种无法逃避的恶劣环境里,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进行艰苦的开拓,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才磨砺成一个崭新的民族。早期自然环境在澳大利亚民族性格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3、放纵堕落的父辈和焕然一新的后代


早期移民多为英国社会的“弃儿”,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带着沉重的精神创伤,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许多人自暴自弃,甚至放纵堕落,酗酒、赌博成了他们排解痛苦的重要手段。加之在殖民时期的一个多世纪里(特别是初期),澳大利亚严重男多女少,两性关系非常混乱,白人和土人同居者也不罕见,男女关系的基础性多于爱.


4、高尚的丛林人和受人尊敬的丛林好汉


澳大利亚的开拓始于荒野的丛林,其开拓者是那些一无所有的丛林无产者。这一群体在艰苦奋斗中陶冶出许多品质,被誉为“高尚的丛林人”(noble bushmen)[6]5,他们是早期澳大利亚社会的主体。澳洲举世闻名的畜牧业及其经济的全面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这些开拓者用奋斗和牺牲换来的。而丛林人的流动性、坦诚气、阳刚风韵、团结精神、健强的体魄、坚韧的性格等铸就了一种丛林文化,其本质特点在大量的丛林歌谣以及短篇小说家Henry Lawson(1867-1922)的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反映[10]34-35,[14]20-34。


丛林文化的另一重要成分是对劫富济贫的“丛林好汉”(bushrangers)的崇敬。美嘉导师表示,人类历史上不乏“绿林好汉”之例,英国有Robin Hood,美国有Sam Bass等。然而在十八、九世纪的澳大利亚,丛林打劫十分普遍,而且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同情和支持。丛林好汉Ned Kelly和Michael Howe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被许多人奉为英雄豪杰。他们身上体现的正义感和叛逆性,智慧、豪爽和勇敢,对伙伴的挚爱和忠诚,以及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已化为民族性格的重要部分[6]415-47。


丛林文化就象丛林本身一样具有征服力。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丛林人将这种文化带入城市,影响了整个澳大利亚社会,成为当今多元文化的核心。丛林文化直接反映澳大利亚性格,其特点可因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但其本质影响是无可改变的。


5、得天独厚的和平发展环境和移民爱国情怀的逐渐转移


从建国史看,英国是个古老的欧洲文明,有一千多年的发展史,曾

美嘉-陈华

资深留学专家

精彩推荐

精彩评论